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听众,
总是时不时就要斗上一斗:
你嫌我听的音乐太庸俗,
我觉得你是附庸风雅,自命清高
但是作曲家们却不一定这么想。
许多流行乐的作曲家,
也是古典音乐的迷弟迷妹。
也许对他们来说,
古典大师们也是超级巨星
以至于在自己的流行歌中“夹带私货”,
向更多的人“安利”自己喜爱的古典作品
巨星巴赫
是的,古典音乐,
常常带给许多流行音乐的创作者
源源不断的灵感。
许多人听到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时,
都会惊呼:这不是S.H.E的《不想长大》嘛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550 - First Movement: Molto Allegro
Philharmonic Orchestra;Otto Klemperer -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550
作曲家们用古典音乐的元素
为流行作品画龙点睛的同时,
也表达了对大师的致敬,
甚至让听众们从流行乐接触到古典音乐、
开始了自己的古典音乐聆听之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这些流行歌里的古典音乐的元素吧!
也许你会大吃一惊,
原来古典大师的作品
也可以这么“流行”
流行音乐里的古典元素
1. 少女的祈祷
《少女的祈祷》杨千嬅
《少女的祈祷》是由林夕填词,陈辉阳作曲并编曲,杨千嬅演唱的歌曲,收录于杨千嬅2000年9月1日发行的专辑《Play It Loud, Kiss Me Soft》中。2000年,该曲获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金奖及第23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这是一首略带古典音乐风情的歌曲,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向天主祈祷自己的爱情不要陷入悲剧的故事,也道出了杨千嬅从新秀出道以来的种种心路历程。
巴达捷芙斯卡《少女的祈祷》
1856年,18岁的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Badarzewska,1838-1861) 写了一首动听的钢琴小品。作品结构单纯,浅显淳朴,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又异常柔美,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钢琴小品《少女的祈祷》。
2.十年前后
《十年前后》李克勤
这张专辑破天荒地采用在香港国际音乐学校以勒音乐厅以真乐队现场演奏、同期录音的方式,全部10首曲子在一天内一气呵成录好。中国、西洋乐器共同发声,4位华人音乐大师黄蒙拉、霍世洁、谭宝硕、龙向荣为专辑作现场演奏。正如大碟“演奏厅”的概念,李克勤营造出的音乐场,是一个充满悲欢离合,略显悲情的伤情世界,置身其中,仿佛重回粤语歌最辉煌的八十年代。
而出现在专辑第一首《十年前后》的这一段非常有力、扣人心弦的前奏,正是来自萨拉萨蒂的小提琴名曲——《流浪者之歌》。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Zigeunerweisen (Gypsy Airs), Op. 20 (流浪者之歌)
Jascha Heifetz - Naxos Historical: The Master of Violin - Heifetz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3.One Shot
《One Shot》 林俊杰/王力宏
《One Shot》是林俊杰第十张个人专辑《因你而在 Stories Untold》中的英文歌曲,由林俊杰作曲,林俊杰/Mike Chang作词,王力宏小提琴特别演奏,于2013年3月13日,由华纳音乐正式发行。
王力宏与林俊杰都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小的古典音乐学习经历也在两人的流行音乐之路上刻下烙印,也成就了这次尽情展示两人才华的合作。巴赫的A小调第十三首创意曲中加入RAP的节奏,小提琴的部分由王力宏亲自演奏。
巴赫 二部创意曲第十三首A小调
Invention No. 13 in A Minor, BWV 784 (A小调第13首创意曲,BWV 784)
Daniel Fuchs - Bach: 15 Two-part Inventions, BWV 772-786 – 15 Three-part Inventions (Sinfonias), BWV 787-801 – Prelude & Fugue in A Minor, BWV 894 – Fugue in B Minor, BWV 951
“二部创意曲”是巴赫在1720 - 1722年间为童年的儿子威廉·弗利德曼·巴赫写作的一套练习曲中的一部分。正如巴赫在《1723年手稿》的序文中所指出,这些用于教学的作品是为了让“古钢琴的爱好者、学习者不但有能力把二声部演奏得美妙,而且在熟练之后,亦有能力正确、巧妙地演奏三声部。同时,还为获得作品创作的展开技巧,领会如歌的演奏法,产生作曲的强烈愿望提示了明确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把“二部创意曲”看作通向复调音乐的桥梁。
4.相信
《相信》苏打绿
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在苏打绿的创作中体现得很多。比如他们非常有名的韦瓦第计划(Project Vivaldi),再比如这首《相信》歌曲结束后的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
关于这首《相信》,青峰说:“这不是一首向大家励志的歌曲,这是一首对自己说话的歌。希望这首歌,这张专辑可以在你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和自己相处,好好勇敢地爱自己的模样,相信自己可以。”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第一首 C大调
Prelude and Fugue in C Major, BWV. 846 (WTK, Book I, No. 1)
András Schiff - Bach (Classic FM Greatest Composers)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钢琴音乐上的《旧约圣经》。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是巴赫键盘作品中的最高杰作。巴赫在《十二平均律创作曲集》第一卷手稿上写道:“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每个大小调上的前奏曲和赋格,为渴望学习音乐的青年而作,也提供那些已经掌握这门技术的人消遣之用,科腾亲王乐队指挥 J.S.巴赫,1722。”
5.手心的太阳
《手心的太阳》张韶涵
《手心的太阳》是姚若龙作词,彭康甡作曲,张韶涵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张韶涵2004年发行的国语专辑《欧若拉》中。《手心的太阳》中采用了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旋律。温暖而充满上升感的旋律,唱出了她对生活中,那些曾经向她伸出一只手,给她带来了温暖的阳光的人的感谢和怀念。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交响曲 第三乐章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III. Adagio
Moscow Radio and TV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Pavel Sorokin - The Best of Rachmaninov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是他的三部交响曲中最富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构思严谨、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的特点让这部作品成为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之一。第二交响曲是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曲遭到严厉的批评,时隔十二年后才创作出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曲家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斗争和个人与最后走出阴霾的过程。其中,第三乐章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最优美感伤的篇章:温暖如歌的旋律、五彩斑斓的和声、浓郁的斯拉夫情调,让这一乐章主题成为整部交响乐中最动人的部分。
6.All by myself
《All by myself》席琳·迪翁
大概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太过动人,之后的每个作曲家都恨不得“拿来”几句。这首席琳·迪翁的经典作品《All by myself》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歌最早是美国歌手Eric Carmen于1975年所创,收录于首张同名专辑All By Myself中。一经发行便深受人们的欢迎,并于1976年成为了全美6周亚军单曲。而它的另一个被大众所熟知的翻唱版本,就是Celine Dion在1996年录制的改编版本。歌曲根据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部分主旋律改编。这首歌也在2001年休·格兰特主演的电影《BJ单身日记》中,作为一段精彩插曲为电影添上了点睛的一笔。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II. Adagio sostenuto
Sergei Rachmaninoff;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Rachmaninoff: The Piano Concertos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作为拉赫玛尼诺夫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在流行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多次引用到流行作品中。有人说拉赫作品太过深刻,也许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改编作品,我们能找到一扇打开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门了。
结语
除了这些歌曲,借鉴了古典音乐的流行歌还有很多很多……
古典音乐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
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流行歌用到古典音乐的例子?
快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诚邀您关注「雅马哈钢琴乐器」公众号
获取更多产品及活动资讯。
如您在非微信环境中浏览此页面,
也可拷贝如下微信ID,在微信中打开并搜索此公众号。
雅马哈钢琴
贝森朵夫公众号
Boesendorfer贝森朵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