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听不懂古典音乐?

琴童园地

学过乐器和正在学习乐器的人可能知道,有大量学习乐器很多年、已经可以演奏高难度乐曲的孩子却听不懂古典音乐,甚至当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情况也并未好转。想象一下,当你精心打扮,持着票价不菲的音乐会门票,来到漂亮的音乐厅,准备欣赏柏林爱乐乐团的交响音乐会,可是音乐会开始后没几分钟,你却睡着了,这的确令人尴尬。

明明已经可以很流畅地演奏乐曲,却为何听不懂古典音乐?不会乐器的人可能难以想象,正在学琴的孩子们正身陷痛苦的泥潭,他们不知道自己每天在练习的东西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练习?他们不知道音乐和感情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做可以使演奏富有感情?


为何弹得一手好琴却听不懂音乐?


不会乐器的人可能难以想象,正在学习乐器的孩子们深陷痛苦的泥潭:

不知道自己每天在练习的东西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练习?
不知道音乐和感情到底是什么关系?
不知道怎样做可以使演奏富有感情?


点

要解决这一困惑,我们必须从音乐学习的完整内容和学习顺序说起。受限于音乐学习原理的专业性,为了更通俗的解释这个问题,我从大家更为熟悉的、几乎人人亲身经历过的语言学习原理说起。

人们常说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跨越国家和民族的全球通用语言。世界各地的人聚在一起,你说英语,我说中文,他说非洲土著语,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可是音乐一响起来,大家都乐了,手舞又足蹈。音乐和语言不仅在实际沟通方面有着非常相似的功能,事实上它们的学习原理也几乎是一模一样。理清语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顺序同样可以帮助理解音乐的学习方式和顺序。

理解音乐

无论是语言还是音乐,两者都是一种声音符号。百度百科里对“符号”的解释如下: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这种精神意义和能被感知的特征是统一不可分的。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意义来实现的。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符号形式来表现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上述定义指出了这样几个事实:

1、符号是人们设计出来,并约定俗成的,它是抽象的;
2、符号具有意义,这种意义可以被人所感知到;
3、符号可以有很多形式: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等。

既然语言和声音都是声音符号,也就是说,两者都是抽象的、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人们可以通过耳朵来感知它们。

综上,我们在学习语言和音乐的时候,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便是在声音和声音想要指代的对象之间建立关联。

语言学习原理


举一个语言学习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假设一个婴儿,他的耳朵、嗓音等器官都已发育完全,做好了学习说话的准备,但是他还不会说话。假设我们想教他学会“苹果”这两个字,应该要怎么做?所有的家长在这方面都是天才,他们都知道怎样教孩子说话。

学习第一步

要教会孩子说苹果、进而认识苹果这两个字,不会一开始就给他看苹果这两个字。我们会拿着苹果告诉他:“这是苹果,宝宝要不要吃苹果?”宝宝就会看到这个苹果,看到苹果的形状、颜色;他可能还会摸到它,感受苹果略微有些粗糙的表面;闻到苹果的香味;尝到苹果的味道……此时,苹果带给孩子很多种感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等等。所有这些感觉综合在一起,使他对苹果产生具体的概念,在头脑中建构起苹果的具体形象。

只说一次,孩子是学不会也记不住苹果这个概念的,需要反复跟他说:“苹果、苹果、苹果……”。而且仅仅说苹果这两个字也还是不够的,需要和具体的情景灵活结合:
“有点饿了,我们来吃个苹果吧!”
“这个苹果好甜啊!”
“宝宝要不要吃个苹果?”
“这个苹果是绿色的。”
“吃苹果对身体很有好处。”
……


在不断的重复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小孩就记住苹果了。将一个抽象的语音符号——苹果,这是一个抽象的名称——和具体的苹果这个实物建立了联系。一旦听到苹果,小孩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苹果的具体形象——圆圆的、红红的、香喷喷的、咬下去脆脆的、甜甜的。进行到了这里,语音符号和具体事物就成功建立了连接。

可以听懂之后,第二步是“说”。

如果小宝宝他想吃苹果了,怎么办?他会努力试着自己说:“妈妈,苹果。”“吃苹果。”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嘴部动作,不断摸索之后,自己发出了“苹果”这两个抽象的语音符号。一旦,可以成功说“苹果”,他就可以使用苹果这个词来表达他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这种表达理解为一种灵活创作。

人类拥有无比的智慧,为了将尽可能多的智慧传播和传承,仅靠口口相传是绝对不够的。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文字诞生。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当他已经可以听懂苹果、会说苹果之后,他便开始了认字的学习。文字也是抽象符号,是视觉上的抽象符号。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认字?妈妈会给孩子看“苹果”这两个字,同时念给他听——“苹果”。在听到妈妈语音的同时,孩子就将头脑中浮现出来的苹果形象和眼前的这两个图案联系了起来,他立刻就能明白,这两个符号代表了那个可以吃的、闻起来香香的、咬起来脆脆甜甜、有汁水的“苹果”。

请注意,认识文字符号是有前提的。之所以可以在看到文字的同时在头脑中呈现苹果的具体形象,基础是声音和苹果之间成功建立了连接。如果不曾在语音和苹果之间建立联结,直接进行认字的学习,就等同在抽象的语音符号和抽象的文字符号之间建立关联,这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文字符号的联结建立也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使孩子记住“苹果”这两个字的外形。这是视觉上面建立的联结。

我们稍做整理,现在小宝宝听得懂、也会说、还认识了字,接下来这一步就是学写字。一般情况下孩子六岁时,手指的发育会到达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即我们俗称的学龄期,学校里就会教孩子学写字。这个时候,他开始学习写苹果这两个字。和当初的学说话一样,孩子通过模仿老师的书写,经过不断的练习,进而掌握“苹果”两个字的书写。一旦孩子学会了如何写字,并完全理解苹果的含义,他就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使用这一概念来表达和苹果有关的事实和观点。

至此,孩子对“苹果”的学习过程就全部结束了:听说读写。整个过程中,他不仅可以听到苹果、会说“苹果”、可以认识“苹果”这两个字,还会写“苹果”这两个字。甚至他还可以非常灵活地运用他所学会的“苹果”这两个字来顺利地表达他自己的想法、以及各种各样的目的。他会使用“苹果”来造句,可以跟别人表达“他想要吃苹果”或者他不喜欢吃苹果或者这个苹果是烂的等等各种各样和苹果有关的事实和看法。跟苹果有关的很多事情,他都可以说,他甚至可能会在作文中提到“苹果”。这样的表现足以说明:他已经灵活掌握了苹果的全部日常含义,他真正理解“苹果”的语言含义。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现在,我们对语言学习的全过程稍作总结。

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听”是最早的一环,它是一切的开始。在听的这一步,建立抽象声音和具体指代物之间的连接。并在多种情境下反复使用这个联结,最终让孩子真正理解了苹果的意思。这一步可以看作是“意义”的输入阶段。一旦他理解了苹果的意思,他就可以进行创造,他可以在头脑中想象他吃苹果、玩苹果等具体形象。

如果他想要表达苹果,要怎么办呢?此时,他产生了要输出苹果这个“意义”的需要。在这个需要的驱动之下,他学会了说“苹果”。“说”这个步骤,是输出。而输出是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之上的。

“读”也是一种输入,将意义用视觉符号的形式表达,但是如上文所述,读的输入需要有听的输入作为基础。

“写”是输出,对视觉符号的输出。

这些环节里面“听”是最重要的。语言是一种符号,它最早的接收者是耳朵。在早期,妈妈不断地对宝宝重复地说苹果的同时,给他看了苹果的实物。这一行为,使宝宝真正理解了苹果的含义。后面的说、读、写,都是在理解了苹果这个概念之后才产生的需要。而正是在最重要的意义输入环节,使宝宝理解了苹果的含义。如果,不理解意义,一切无从谈起。

听的意义

当孩子理解了苹果的意义,借助后面的“说、读、写”步骤,他都可以去使用苹果这个词,来进行创作行为。简单一点的创作可以就仅仅说:“我想吃苹果”。更高级的创作就是可以在写作时,熟练使用这个概念。

语言学习顺序

现在我们反过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孩子缺失掉“听”的意义输入环节,会对他的语言学习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他缺失掉前面在听的部分建立和苹果这一事物的联结,直接一开始就给他看苹果这两个字,告诉他这是苹果,那么他从来没有见过苹果这个东西,没有摸到它、闻到它、尝到它、听到它的名字。好吧,他应该能够学会说苹果,认识这两个字,也许还可以写出来这两个字,但是他根本没有办法使用这两个字来表达这它应该有的正确含义,也没有办法正确表达跟苹果相关的日常需要。


音乐学习原理


当我们把音乐学习原理和语言学习原理做比较时,就会发现他们基本上是一致的。音乐里的“听”就是语言里的“听”,“唱”和“弹”是语言里边的“说”——相当于表达,“读乐谱”就如同“读文字”,当乐器学习程度加深,需要系统学习乐理时,就会产生书写乐谱的需要,这对应语言里的“写”。

听、说、读、写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个创作,那么听、唱弹、读、写也一样,也可以伴随着创作。所以,两者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学习顺序。

建立联系

音乐和语言,都是抽象的声音符号。要想真正理解这种抽象的声音,是需要将抽象的声音和具体指代物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是,语言联系的既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抽象的东西。例如苹果是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悲伤”这个词代表了一种情绪,是抽象的。但是音乐只能联系到抽象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可以是情绪情感,也可以是经历某些事或者看到某种场景后的感受。简言之,音乐是在抽象符号和抽象对象之间建立联系

如此一来,使得音乐的联结尤其困难,我们总不能说这段音乐是苹果吧?那么,音乐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和人类的抽象感受相联系的?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去考虑音乐和感受之间的联结?答案在于音乐的基本元素和人类感受的相似性中,因此研究音乐的基本元素是突破口。

音乐有高低、强弱、织体的厚薄等,简单的音程距离,给我们带来的听觉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此外,速度的快慢,节拍的不同,比如说两拍子、三拍子,每间隔一个音响一下重拍和每间隔两个音响一下重拍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这些其实和人类的感觉系统十分相似。

我经常跟孩子说的一个例子就是:

当你做错事时,你妈会怎么喊你过来准备挨训呢?比如你的名字是“王大胖”,你妈妈就会像这样尖着嗓门大喊:“王大胖,你过来!”这候,妈妈的声音是怎样的?高的、响的、快的。想象一下,妈妈在喊“王大胖,你过来”的时候有段音乐响起,就好像电影配乐那样,那音乐应该是怎样的?不可能是舒缓的,一定是很激烈的。这段音乐和妈妈的语言表达在声音元素上非常相似,高的、强的、急促的。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沸腾 播放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沸腾)
Karin Ott - An Opera Weekend


激烈的音乐还可以用在什么情况下呢?战争的场面、斗志昂扬、一头猎豹在追逐羚羊等等,总之是表达紧张的感受。

我们必须在孩子欣赏这种类型的音乐时,给他建立这种联系,要给他感受这些和音乐表达相接近的东西。每次可能是不同的场景,这次是生气、下次是争夺,但一定是可以提供类似的情绪。

反过来,想象一下如果妈妈发现是她冤枉了你,她会怎么叫你呢?“哎呀,王大胖啊,你真是个好孩子,是妈妈错怪你了。”妈妈的声音是很低的、很轻柔的、速度很慢的,如果这个时候再给她配段音乐。应该是哪种音乐?


美好音乐 播放

O mio babbino caro
Renée Fleming - Be My Love


晴朗的一天 播放

晴朗的一天
Mirella Freni - Ten Top of Opera Hits


长此以往,就可以建立音乐和具体感受之间的联系。这种感受如前所说,可以是情绪情感上的、也可能是一段回忆、一次旅游、漂浮在水面上的感觉、奔跑的感觉、也可能是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光影婆娑,等等,都有可能。

但是,这种音乐的解释性不是唯一的,那段让你感觉像是阳光透过树叶的光影婆娑的音乐,也很可能让另一个人觉得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彩色泡泡,又或者是波光粼粼的湖面。


萨蒂:吉姆诺佩蒂 播放

Gymnopedies (萨蒂:吉姆诺佩蒂)
Farr Horizons - Pastorale


而正是音乐解释的多样性,使它拥有比语言更丰富的精神体验、更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同时,也提示我们,在教授孩子音乐的时候,既要引导、也要避免限制,要尽可能建立丰富的联系,听更多的音乐、获得更多的感受体验。

语言学习中,“听”的后面是“说”。同样,学习音乐时,一旦在听觉上建立联系之后,接下来是唱和弹。唱和弹都是用声音表达,但是必须先唱再弹。为什么要先唱再弹呢?很简单,因为唱歌比弹琴要容易得多。嗓子是直接长在人的身体上,而弹琴需要去演奏一个跟身体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是间接发出声音的。在弹奏这一步还需要建立很多跟动作之间的联系。

怎样唱是有要求的,如同学习语言时对听到的语音的模仿一样,学习音乐时,也要模仿所听到的音乐。你听到的是什么情绪和感受,唱的时候也要带上这个情绪和感受去唱。换句话说,正确模仿音乐的元素。接下来,去弹,弹的时候要回忆刚才是怎么唱的,耳朵一直听着,弹奏的声音是否和唱的一样?这一过程中,手指还要不断去修正:这样的动作是出不来那种声音的,应该做什么样的动作可以出来那样的声音呢?你就会去思考、去修正它。

比方说,下键动作太慢,出来的声音很柔和,达不到想要的激烈效果,第二次下键就会尝试更快一点。这样一来,会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你发现,弹奏的动作跟人的情绪也是一致的。情绪激动时,动作原本就是比较快;,而情绪舒缓时,动作也是比较慢的。这些都是一体,不可分割的。

听了、唱了、弹了,再去看乐谱,又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激动的时候声音高亢,原来乐谱的视觉效果看,也是把音符画在高的地方;越来越响的时候,音符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从视觉上来观察乐谱,也会发现它的样貌和我们的情绪、感受、场景如此相似。

听说读之后是写,同样的,听唱弹读之后也是写,对于学习到高级别的孩子来说,乐理的部分需要书写出来。

经历这样的音乐学习过程就是非常完整的。孩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真正理解他所听到的音乐,他可以在有相同情绪的时候用这段音乐表达他自己的感觉,他可以唱也可以弹奏。长此以往,甚至还可以作曲,就好象写作文一样,真正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真正理解音乐之后,无论是简单创作还是高级创作,创作这一行为都可以贯穿所有环节。

要想牢固的建立音乐和感受之间的联结,必须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地重复建立连接的过程。越丰富越好,音乐要丰富、经验方式要丰富——运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去感受音乐,感受之后还要表达出来,听、唱、舞蹈、看、故事和场景的想象、以及戏剧表演都是很好的方式。

总结和揭示

总结和揭示


综上,为什么孩子学了那么多年钢琴、却依然听不懂音乐的原因就在于,缺失了学习音乐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正确的聆听——在声音(符号)和感受(意义)之间建立联系。

重要步骤

既然这部分的联结建立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学习乐器时却独独少了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听的联系肉眼不可见。无论是唱也好、弹奏也好还是乐谱,都是眼睛可以看见的。唯独听的理解是看不见的。正因为大多数人对音乐学习、乐器学习的这一学习顺序不了解,而听的理解又不可见,导致许多人完全不知道这部分内容的存在。因此大量的孩子在没有经历这一重要环节,就直接跳跃进入到了弹奏和读谱环节,如同不懂语义,而死记硬背外文的读音和写法。这么做的结果自然是,虽然可以流畅的演奏,但却不知所弹奏的是什么,更遑论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第一节钢琴课,老师一般都会教孩子学习五线谱,这个是do,那个是sol。然而事实是,多数低龄孩子根本都不认识唱名,自然不知道唱名所代表的是什么。此时也往往是他们第一次接触五线谱和钢琴。换句话说,传统上钢琴的第一节课,是在声音、乐谱、琴键这三样东西之间建立联结,对于孩子而言,乐谱是抽象符号,没有具体意义;琴键就是木头,也没有意义。把声音和两件跟音乐内容本身没有直接指代意义的东西建立连接,是无法帮助孩子真正理解音乐的。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必须将新知识和已知的旧知识相联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新知识。对孩子来说,音、琴键、乐谱三者都是新知识,指望他凭空理解这三个新东西,是天方夜谭。孩子即使可以在琴键按出声音,那也是机械的背了下来而已。练习得越多,也仅仅是更熟练的读谱、更快速的演奏。


树的成长理论


我有一套“树的成长理论”,想用它来总结今天的内容。

人们常把看得见的东西视作宝贝,而看不见的东西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存在,就没有认识到它的可贵。而这主要体现在人们未知的领域。

比如说,一棵树,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树干、树叶、还有果实,于是,我们就知道对于树来说,这些有形的东西非常重要,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树”的概念。但是,还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也很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它们是阳光、雨露、土壤中的肥料。一棵树之所以可以从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正是因为它吸收了阳光、水分、和土壤里的有营养的成分。因此,一棵树之所以可以成为树,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树干树叶和果实,更因为那些看不见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是如果我们缺乏这样的常识——树正是因为吸收了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所以才能成长为一棵树——就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看不见的东西的存在,也自然不知道那些东西的珍贵了。如果没有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只有树的外形,它会枯萎、会死去,即使用一些方法保存下来,也是空有一副躯壳。

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树是如此,学钢琴也一样。在声音和感受之间建立联结的时候,这种能力的获取是肉眼不可见的。一个学习钢琴的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他听到的东西,是家长和老师所看不到的。他脑子里是怎么想的、对音乐是怎样的感觉、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感受这样的音乐、听到音乐之后他的脑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全部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东西,家长和老师知道:他唱了、他弹了、他认识乐谱、他会唱谱……因为看得见,我们就会以为只有这些很重要。

让一个孩子学习英语,只是让他模仿读音和背诵,而不教会他这些词句的含义,那么即使他可以大段大段的背诵英文段落,也是不能理解他所背诵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手指弹得飞快,就觉得他学到本领了。但其实,他学到的只是一个空壳。就好像一棵假树,空有一副树的外形,但却没有内在,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呢?因为它缺失了可以提供它血液的东西。这就是有生命力和没有生命力,有表现力和没有表现力区别的原因所在。

树的成长理论

学习音乐的最初环节——正确的聆听——在声音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没有科学音乐启蒙的经验直接学习钢琴或者其他乐器,就如同学习语言时,没有经验听这个环节,直接去说读写,当然就不懂自己表达的是什么东西了。


每个人都需要音乐,音乐是生命的延伸
而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每个人都需要音乐,音乐最为贴近我们的感受。节拍是心跳,音高、和声、节奏、旋律、织体等等,音乐的所有部分都和我们的感受如此贴近。虽然语言也可以和感受建立联系,但是跟音乐相比较,更为单一,音乐在推动人们情绪的时候拥有比语言更强大的力量。有一句话叫做“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诚邀您关注「雅马哈钢琴乐器」公众号
获取更多产品及活动资讯。
如您在非微信环境中浏览此页面,
也可拷贝如下微信ID,在微信中打开并搜索此公众号。
雅马哈钢琴

贝森朵夫公众号
Boesendorfer贝森朵夫中国

雅马哈钢琴